平安符在傳統上都習慣用香火袋或是香火來稱呼,裡面一般裝著廟方主神的符令,並蓋有廟方的大印,有些比較傳統的,會用紅布袋來縫製,袋外印有寺廟的名字,而裡面包有符令和主爐的香灰(香火),但現在大多用印刷的方式,大量生產塑膠套的平安符,或是壓克力形式的平安符。所以傳統的紅布袋的平安符,現在尤其珍貴和難得。
平安符現在主要都是隨身攜帶(放在包包或皮夾)或是置於車內居多,比較少人掛在脖子上了,一般祈求平安符可用來保佑日常出入平安,事業順利,身體健康,免受惡劣磁場干擾。而其效力多半以一年為主,但可以在每次回廟時擲筊請示神明是否需要過香爐重新加持淨化。平安符洗澡時記得拔下,且不要置放於廁所忘了帶出。
現在在廟宇內,有些平安符是供大家隨意拿取,有些是必須去服務台去跟廟方拿取,但在拿取平安符之前,都建議先擲筊跟神明請示,神明允筊後,再去拿取平安符過香爐。而往往在擲筊時,就會發生神明不同意的情況,這時大家常常會很灰心,或是恐慌不知道該怎麼辦,而有時擲筊就變成在跟神明拗平安符的現象。舉個例子,有次在白沙屯拱天宮要擲筊請一個平安符,但媽祖不同意,這時就開始用盡所有的方式,開始改問法,例如請一個平安符放身上保平安,請一個平安符放辦公室保平安,請一個平安符放包包保平安,或是請一個平安符放枕頭下保佑睡覺好睡,各種問法一個一個出來,就是為了請一個平安符,問到最後,到廟外買一個平安符放身上保平安,結果聖筊了,回頭想想,說不定是媽祖已經不耐煩了,所以同意給一個聖筊來結束這件事,而這個跟我前面幾篇在寫的安慰獎,我想其實應該是大同小異的意思。
現在回頭想想,其實神明如果願意給平安符,大概第一次擲筊就會決定了,也不需要一直去拗,第一次如果沒給,其實我會建議從中找尋為什麼不給,而不是一昧的去要拗一個平安符,在板橋的接雲寺,其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,跟觀世音菩薩請過幾次平安符都沒給,但有時幫人代為請求卻一次就聖筊,我跟觀世音菩薩請示了幾次這個問題,觀世音菩薩給的答案每次都是一樣,你既然拜我,如果有需要就直接供請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就會聽見,千處祈求千處應,為什麼一定要執著在一個平安符上面呢? 單純這個答案很多人可能還是會難以接受,但某次跟家姐同時用觀音感應靈課,來祈求指示,恭請觀世音菩薩來指點迷津,一前一後二人搖出了一樣的卦象,給出了一樣的指示。所以神明如果不給平安符,自有其道理,甚至有些神明會認為平安符並不會隨身佩戴,也許身上的其他物件,過香爐比平安符更有其效果,例如手鍊佛珠、手環之類,都有可能是神明覺得更適合的物件。
平安符數量也不一定要多,也不用到了每間廟就希望祈求一個平安符,對我而言,我會覺得只要有最常去的幾間廟的平安符即可,廟要常去拜,神明才會記的你,廟不常去,你一年二年才去一次,請一個平安符也不過香爐,基本上這可能已經變成一種收藏嗜好而已。
求不到,就真的求不到,如果第一次詢問就出現陰筊,我會建議你,這一次就放棄了吧,如果出現笑筊,再跟神明請示看看,是否是請求的方式或是擺放的方式或是物件的差異,或許可以找出神明另外的旨意。有時神明真的覺得你不需要,就不用硬求了。甚至有時,神明是很節儉的,他會希望你舊的平安符繼續過香爐,而不是隨意的又請了一個新的平安符,所以找出神明的旨意,比一直拗神明來的重要。
留言列表